G20杭州峰会会场内景 彰显文化外交软实力

刚刚过去的第十一届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2016年G20杭州峰会)作为今年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事件,引起了世界人们的强烈关注。本届峰会的主题是 “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杭州,在历史上就是创新型的城市。这个南宋时期的都城,早在北宋时期就进入了“中国式文艺复兴”的萌芽阶段,中国艺术交流也逐渐显现出来直至南宋鼎盛态势。同时经济、文化、科技、贸易等都有非常大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也是通过这个时期,由杭州“启航”。这次峰会选择杭州,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位于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的G20杭州峰会主会场是全球第二大单体建筑。总面积85万多方,主会区19万方。主会场是展现锦绣中华和杭州江南风韵的第一窗口,除了建筑空间等硬装设计,还通过软饰来展现中华民族的风范。可以说软装陈设和艺术品是会议场所空间的灵魂,对展示中国的富强与杭州的美丽;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底蕴;准确有力地传达出会议精神负有重要使命。

本次艺术品陈设从艺术自身出发,以体现宋元至中国当代艺术的水平、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的相互影响与关照、中国艺术的传统与信息时代当下脉络等各方面的关系为线索,力求完满地通过艺术向世界展现一个在古老传统的滋养下,生机蓬勃的新中国和中国艺术。本次峰会主会场邀请了一批国内优秀艺术家创作作品,以充分展现“大国风范、江南特色、杭州元素”,彰显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

根据本次峰会的功能,主要分成三大区块:迎宾区、会议区、午宴区。艺术品陈设也根据三大功能区各有特色。迎宾区位于建筑的二层,主要由落车平台、会见大厅、中方领导人贵宾厅、外方领导人贵宾厅、中方领导人书房等功能区构成;会议区位于建筑的四层,主要由会议大厅、贵宾厅、茶歇区等构成;午宴区则由午宴厅、贵宾厅构成,位于建筑的第五层。对会场艺术品题材设计是按照会场功能来匹配的,根据三大核心空间,艺术品分别以“礼、合、仁”三大主题来对应,迎宾区以“礼”为主题,会议区以“合”为主题,午宴区以“仁”为主题。

 

G20峰会主会场杭州萧山国际博览中心

 

一:迎宾区以“礼”为主题:礼义之邦的好客之道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形成了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古来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义之邦”。中国人重礼,主宾相见依于礼。迎宾区是迎接宾客进门,致礼问候的地方。本着让宾客体会到文明古国礼义之邦的大国气度,儒雅风范,故第一功能区迎宾区艺术品主题定义为“礼”, 意为展现礼义之邦的好客之道。在此主题主要运用“水”的文化元素演绎。从水的形态,到水的精神反映中国人待人接物的礼节,它既充分体现民族精神与文化品格,又反映了全球的视野。

首先,水的汇聚的意思:有朋自远方来,各国宾朋汇聚中国杭州,合符于水的汇聚特点。河流汇聚,而成江水,江水东流,世界亦再次看见东方,暗示中国将在文化和经济领域,帮助和协同友国,解决各自面临的问题,保持发展。而此次峰会正是世界瞩目东方的前奏;其次,水的交流互渗传播的意思:外交本身也就是交流的过程渗透的过程,成果传播的过程,与水的特点吻合;再次,取“君子之交淡如水”之意。君子式邦交之道,明心相印。此乃长远发展和维护人际交往之道。因此相关艺术品以“水”元素作为这一主旨的主要创作意象;礼是规范,礼是礼节,表示谦让及相互尊重,亲善友好。礼既有大国风范,又使客至如归。君子之交如水自然清澈,明心见心的交际关系,是邦交的理想状态;最后,“水”字本身的意义深远。在汉语文化背景里,水有丰富的哲学意蕴和人文内涵。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水滴石穿”等。延展开来,在当今多国交往,对全球社会的种种利益与责任中,如何多赢和持续发展,如何在全球经济困境中坚持不懈,也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蔡国强的《春》、徐冰的《英文方块书法》等作品都是以上意义的延伸。

相对三大主要功能空间来说,迎宾区在三大空间的最下层(建筑的第二层),水的“善下之,则能为百谷之王”特点,也恰适于作为该区域的创作元素。根据行动流线,作品在风格上也各有不同。此区域有黄宾虹、张大千、林风眠、赵无极、孔仲起、梁铨、谷文达、杨奇瑞、章晓明、庄小蔚、龙翔、丁乙、张浩、桑火尧、徐累、何汶玦等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类型的艺术家作品。

 

谷文达,《春风·夏日·秋雨·冬雪》(右)、《龙飞·凤舞·艺术·畅神》(左),纸本水墨

 

 

蔡国强,《春》,火药陶瓷板 

 

 

徐冰,《英文方块字书法——朗费罗名言警句》,纸本水墨

 

 

吴为山,《孔子像》,雕塑

 

 

林风眠,《西湖秋景》,纸本设色

 

 

黄宾虹,《富春江烟雨》,纸本水墨

 

 

赵无极,《1.8.83》,布面油画

 

左:张大千,《溪桥晚色》,绢本设色;右:清乾隆珐琅彩九龙盘

 

崔宪基,《狂草-100号》,综合绘画

 

 

在迎宾区外方领导人贵宾厅,还辅以“松”为素材的作品,如张立辰、王明明等人的国画作品和冷军的写实油画作品、史金淞的装置作品。松在此喻示迎宾之意,即迎客松。

 

 

史金淞,《林泉再造—积松(散松集系列)》,雕塑

 

冷军,《松竹图》,布面油画

 

 

王明明,马锋辉, 张立辰,张伟平,《迎客松系列》,纸本水墨

 

 

肖谷,《天水向东》,布面油画

 

 

迎宾区还以清雅淡泊的品质成为人格品性象征的四君子“梅”、“兰”、“竹”、“菊”来喻示中国人的传统人文精神。有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司徒立、周铁海等人作品。梅兰竹菊自古是中国人气节与操守的代指,在此指以高洁、清香、正直的德行践行君子式外交气节。

 

 

齐白石,《梅花》,纸本设色

 

 

司徒立,《兰花》,布面油画

 

 

傅抱石,《竹荫仕女图》,国画花鸟

 

后:薛松,《竹石图》,布面丙烯

前:展望,《山石》,不锈钢

 

 

后:潘天寿,《雨后》,国画

前:单增,《雨后》,不锈钢

 

 

在会场,还定制了由闵学林、潘公凯、陈履生、王璜生;郭怡孮、陈湘波、韩璐、刘海勇等名家创作的两组瓷瓶,白明、左正尧、许群等艺术家的陶瓷器皿作品以及从博物馆借用了宋元古瓷盘和瓷瓶。瓷器“China”是中国的重要象征。自古以来盘、瓶、鼎等都作为礼器使用,在此用以表现礼仪的形式感。

 

 

二:会议区以“和”为主题:合作共赢的大国风范

 

会议区是最重要的区域,作为峰会的核心区域,本区域主题吻合“通过这里我们共商大计、加强协调、深化合作、谋求共赢,”“扩大共识、凝聚合力”的会议精神。本区域的艺术品主题综合其经济与发展的会议目标、多方商谈的圆桌会议形式,定义为“合”。合具有开放,接纳、圆融、通达、和平等含义,“合”对于多方利益来说就能达到合作共赢的效果,合作共赢,也是会议的宗旨和各国的共同愿望。因此,以合作为该功能区的主题,是非常契合会议精神的。中华民族最讲究“合”,也即“和”。“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包容与开放的民族胸怀和人类和平发展的愿望。“合”的知行合一、天人合一在中国哲学里是一种非常理想完满的状态,是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追求的至境;“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也触及环境保护等世界性话题。

“合”的主题主要从“山水”文化元素演绎。山水是“合”最理想的艺术载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共生,水随山转,山的笃定可靠象征峰会主办国在世界发展中的重要基石作用,水的交流生成,象征会议的创新、活力、联动、包容。两者相辅相成,方成美景。山水也是中国画的主流题材。山水精神即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精神,映照中华民族的胸怀。绿水青山乃持续发展之道的一切本源。本区域作品即有传统的表现方式,又有运用当代方式表现,如陆俨少、吴冠中、王劼音、仇德树、卢辅圣、苏笑柏、陈丹青、洪凌、杨劲松、隋建国、谭平、展望、吕品昌、蔡锦、李磊、杨述、王亚彬、童雁汝南等艺术家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作品。

 

 

仇德树,《裂变—青山绿水》,当代水墨

 

左:王易罡,《浅降系列》,布面油画       

右:王劼音,《人家》,布面油画

 

 

 卢辅圣,《山水》,当代水墨

 

 

 

 

李磊,《子夜听蝉》 ,布面油画

 

 

 

 

谭平,《冲动》,布面油画

 

 

 

陆俨少,《朱砂冲哨口》,纸本设色

 

 

陈丹青,《中国山川》,布面油画

 

本区域作品除山水元素之外,还取“合”谐音的“荷”为元素,荷在汉字语境里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如江宏伟,曾成钢等艺术家作品。

 

 

元龙泉窑荷叶罐

 

 

江宏伟,《荷花》,纸本设色

 

 

曾成钢,《梦莲》,不锈钢

 

 

左:德成年大花瓢,景泰蓝; 右:清中期 六面亭式宫灯,嵌翡翠掐丝珐琅

 

 

 

王冬龄,邱振中,潘公凯,苏士澍,鲍贤伦,吕章申,陈振濂, 书法

 

 

三:宴会区以“仁”为主题:心怀世界的大爱之心

 

 

宴会区是通过迎宾区的见面交流,会议区的和而不同、合作共赢后,增进彼此友情的一个相对活泼圆融、容易升华情感的区域。G20组织商讨国际经济要务,是为世界谋求共同发展。从广度上说,它关乎每一个世界公民的利益;从深度上说,它这是心怀世界发展的大爱举措。大爱也正是中国哲学所提倡推崇的,即“仁”。“仁”在古代作“丄”(古代“上”字的写法,读shàng)字用,代表崇尚,有向上升腾之意。“仁”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心怀天地,即有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孔子把“仁”作为最高道德境界。“仁”的博爱、包容是中国表现出对世界的担当与责任,“山”是“仁”在物质中的象征物。因此这一主旨的创作素材以云山为文化元素演绎,喻中国祥云环绕,坐观天下,世界向东,势不可挡。云山不但有山的仁者之意,还有“仁”字的升华之意。云山元素也适合于处于功能区最上层的宴会区。前面讲到迎宾区水总是在最低处,而云是在最高处,云山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瞻远瞩含义,表现出开拓者的智慧和理想抱负。

 

宴会区大厅的天顶是一个40米宽的巨大圆形苍穹。自然光可以透过苍穹顶撒在宴会的餐桌上,就像一颗照耀的太阳。在圆形苍穹的中间,是一个蓝色的内圆,内圆的电子屏显示着变幻的宇宙星空。整个空间的光明视感,也给人以“沐浴在仁爱的光辉之中”的感觉。宴会区主视觉图为定制的《万里江山图》,作品以山为主体,以云为远近铺陈,一瀑贯穿上下流向云中,万松齐鸣,手法以大青绿为主,主峰挺拔而厚重,群山拱绕而环抱,云海绵厚,体现祖国万里江山气象万千,繁华锦秀。圣人云:仁者乐山,仁者,厚德载物,容天地精华。此图充分表达仁者理念,以山比德,暗喻中华民族如此画般,云蒸霞蔚,博大气象,胸怀锦绣,达观天下。作品为卓鹤君、何加林、张谷旻、张捷合作;此区域还有周长江、苏新平、王天德、艾敬等艺术家作品。

 

 

卓鹤君、何加林、张谷旻、张捷,《万里江山图》,纸本设色

 

 

 

苏新平,《云山图》,纸本单色

 

 

王天德,《后山图》,当代水墨

 

三大功能区三大主题“礼、合、仁”三个字对应的三大主题还存在递进关系。一是从空间上有上升的关系:三区分别位于建筑二层、四层、五层,创作元素水、山水、云山,都从空间上呈上升动势。二是时序上的递进:先通过迎宾区的礼见,再进入到会议时的合议,最后到宴会区就餐。三是情感上的升华,与会过程,使各国的情感进一步升华,最后达成对世界多赢的“仁”之大爱。总之,迎宾区体现我国礼义之邦的风范与气节,会议区体现合而不同,合作共赢的世界格局,宴会区则以为呈现了心怀大爱、世界大同的美好境界。

 

具体就艺术品自身而言,本次峰会现场陈设主要有如下几个特色:

 

首先,这是在中国外交上,国家礼仪空间对艺术品元素较为重视的一次。在艺术外交的策略定位上、艺术家选择上、艺术品甄选上,由各级领导多次亲临指导、严格审定,由国内各方面著名专家和艺术家进行评审。空间共陈设艺术品100多件是从数千件作品中精挑细选而来,它们串联着空间布置中相当重要的节点。

 

其次,艺术家队伍涵盖面广,从古人到今人,今人艺术家中,既有老一辈优秀的传统艺术继承者,又有先锋前卫的当代艺坛生力军。从地域上,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艺术家,还有外籍华人大师的作品。如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林风眠、赵无极、卓鹤君、王冬龄、司徒立、潘公凯、陈丹青、徐冰、谷文达、蔡国强、谭平、吴为山等重要艺术家都有作品呈现。从群体上来说,不少艺术家都和坐落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有直接或间接的渊源。

 

第三,艺术类型繁多。从宋元瓷器到景泰蓝,从近代大师的国画书法到当代水墨,从油画到雕塑甚至装置,从学院派到独立艺术家,可以说本次峰会主会场的艺术作品,是对中国古代艺术至现当代艺术的一次简要梳理。

 

第四: 艺术范畴上更开放。本次陈设使用了相当多的当代作品。比如使用了蔡国强、徐冰、谷文达、隋建国、展望等艺术家的当代性极强的作品。作品更多使用艺术的国际化语言,可帮助各国元首和嘉宾了解中国艺术状态,从而打通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艺术品还可成为会议期间话题的引擎。这对于国家礼仪空间以往艺术品装饰唯注重稳重的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并且有转折性意义,同时也体现了国家文化的开放姿态。

 

第五,主旨明确但形式多样。在三大核心主旨下,艺术家自由发挥,恣意创作,信笔挥洒,从写实到写意,从写意到抽象,同一题材经过不同艺术家的独特语言,创作出千姿百态的作品。

概而言之,本次艺术品从材质到造型,从主题到创作者,我们都力求展现国家形象、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外延表现,当代艺术家及其艺术底蕴。从地方特色到国际风范,从传统保护到可持续发展,从民族精神到全球普世价值,我们都力图把以上内容,喻于每一件作品,乃至其作品的微小细节。力求体现我国之风范、物之精致、景之雅致、人之和美,以及精神之博厚。

本次峰会陈设和艺术品的工作是冲破了很多困难才得已完成的,据G20杭州峰会主会场艺术总监童雁汝南介绍,本次工作团队需要完成大量空间装饰、家具陈设、艺术品陈设等顾问工作甚至设计工作,时间十分紧张。艺术品方面,选用百来件作品,就预约了数千件意向作品。作品从约稿到确认,再到创作到修改、装裱、运输到安装,都要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完成。因为经过多番审核审定后,留给艺术家的创作时间仅一个多月,部分作品不足一个月,这对于整个团队包括艺术家来说,是在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有艺术家过度劳累,身体不支但仍坚持到作品完成,如卓鹤君先生创作完成后就病倒了。

在作品选择上,本次峰会会场的陈设场所不同于美术馆,作品在美术馆的展览倾向于凸显作品个性,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本次作品进入的不是一个普通的展览空间,而是重要的国家仪礼空间、会议空间。因此作品在空间中则需要更隐一些,不能以艺术作品抢了空间的视线及有碍空间的主要功能。一百多件作品既要能代表中国艺术的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政治外交、民族宗教信仰与规范禁忌等因素,因此作品的主题内容、作品尺度、画面形象、表现方式、色彩配置、装裱方式,都受到一定限制,作品的选用面临着更多层筛选,既要符合峰会的精神,又要有国家外交空间的礼仪仪态,能构建严肃又有活力的氛围,最重要的是作品画面在空间里要“隐”的同时,还要对主题精神有足够“显”的文化力量。同等重要的是作品的艺术价值,需是在艺术领域里举足轻重,甚至一部分已经是或将是艺术史上的经典。幸有钱江世纪城、亚厦集团、参展艺术家通力协作和中国美院多方面支持指导,才完成了一项艰巨的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本次展出的一部分作品为艺术家专为G20峰会特别创作的,也有一部分由于作品本身十分贴合峰会艺术品各项要求而借展的。

G20杭州峰会空间装饰陈设和艺术品获得了各国元首的好评,习近平主席曾站在主会场评价“装饰工程效果质量登峰造极”。良好的空间艺术氛围是一种无形的外交推力,既塑造出大国风范,又在国家元首们严肃会议间隙,可缓冲压力,增加话题。艺术可随时随地作为话题平台,引起对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讨论,为国家外交活动赢得空间,在向世界展示中国艺术水准的同时,也凸显了文化外交的软实力。

2020/10/29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