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ART021|无用空间 展位E12

展位E12

 

尊贵藏家预览

2020年11月12日 星期四 14:00-20:00

2020年11月13日 星期五 13:00-20:00

公众日

2020年11月14日 星期六 11:00-18:00

2020年11月15日 星期日 11:00-18:00

 

上海展览中心-延安中路1000号 / 150 6874 3186

 

无用空间很荣幸地宣布,我们将首次参与2020 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并入选主画廊单元,展位E12,11 月 12 日至 15 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本次将带来 珂勒惠支、德朗、莫兰迪、吴大羽、赵无极、朱铭、王劼音、仇德树、朱塞佩·拉·贝鲁纳、徐冰、蔡国强、秦风、岳敏君、方力钧、季大纯、王绍强、童雁汝南 等艺术家的作品。

 

凯绥·珂勒惠支 一个女人在她腿上的死亡 木刻版画 26.5×31.5cm 1921

 

珂勒惠支(Kathe Kollwitz,1867-1945)德国版画家,雕塑家。是德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1928年,珂勒惠支被选为柏林艺术学院版画部主任,同时被授予教授的学衔,这是德国艺术教育界的第一个女教授。她的作品风格结合了质朴的现实主义与奔放的表现主义风格,充分展现了她对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关切,同时渗透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珂勒惠支的作品主题丰富广泛,如生死、悲喜、战争、社会现状、母爱,以及生命中那些闪烁着爱与智慧的光芒的瞬间。 

 

这是一个无助而彷徨的时代,我要经历这个时代、勾勒这个时代、影响这个时代。

——凯绥·珂勒惠支

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被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的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号,挣扎,联合和奋起。

——鲁迅

珂勒惠支的作品对母爱及生命中那些闪烁爱的光芒的瞬间之刻画,可谓主题鲜明而又入木三分。

 ——吴为山

 

安德烈·德朗 布里 克雷西昂教堂 布面油画 54.8×53.5cm 1911

 

    德朗(André Derain,1880-1954)是现代绘画的创始人之一,20世纪初,他与马蒂斯、弗拉曼克一道开创了野兽派绘画,后又与毕加索在创立立体派的道路中探索。长久以来,人们对德朗的认识也较多限于此时期。但他又是现代绘画危机最早的感受者和怀疑者。一战结束后,德朗开始锲而不舍地投入到新的研究中,并与曾在世纪初影响过自己的先锋主义精神走向根本性的对立。30至40年代间,使德朗逐渐被孤立。德朗的命运极为典型地反映了现代文化内在的悖论以及它今天所面临的挑战。

    在德朗中后期的艺术作品中包含了人类所有历史时期艺术的影子,他的艺术中有古埃及气息、早期希腊风格、拜占庭面貌、古典艺术品质、印象派笔触、后印象派造型,甚至原始岩画的形象,其中还有他曾经作为表现主义开端者的基底。德朗的艺术面貌从外在现象上看是暧昧不清的。无法判断德朗的艺术是属于哪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无法判断他属于哪一个艺术流派。他想要创造的是一个时空的集合。这个集合的奇瑰之处在于,它是被人类的视觉经验验证过的产物,而不是一个图像的拼凑。他摆脱了直陈事物的表象界定,从而进入到肯定、否定、再肯定的循环。任何一种存疑都是对表现的衰减,这也意味着他必须经历从表现、抑制、再表现的过程。这一循环的过程实质上指向关于“自我与真实”的判断。让事物以自身的方式来呈现其本来面目,这是德朗提供给后世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乔治·莫兰迪 团花 蚀刻版画 22.6 x 19.1cm 1931

 

莫兰迪 (Giorgio Morandi,1890—1964)生于意大利波洛尼亚。意大利著名的版画家、 油画家。莫兰迪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1907 年入波洛尼亚美术学院学画,1930年至1956年在该院教授版画。他最初沉迷于印象主义,对塞尚的静物和风景画颇感兴趣,也模仿过立体主义。在经过兴奋、茫然、探寻后,莫兰迪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他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探索,以静物画著称,成为20世纪最受赞誉的画家之一。

 

我本质上只是那种画静物的画家,只不过传出一点宁静和隐秘的气息而已。

——莫兰迪

 

观莫兰迪作品之感便是如此——安、静,他的人生没有大起大落,犹如禅僧一般隐秘于世,始终选择有限而简单的生活用具,以杯子、盘子、瓶子、盒子、罐子以及普通的生活场景作为自己的创作、研究对象,平中见奇,以小见大。莫兰迪毕生坚韧探求普通事物的本质,被后来者称为“艺术家中的艺术家”与“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画家”。

 

吴大羽 无题 纸本蜡笔 21.1×16.4cm

 

    吴大羽(1903-1988),生于江苏宜兴,中国杰出的现代主义艺术大师,中国抽象绘画奠基人,油画家、美术教育家、诗人。 他是20世纪初将油画艺术引入中国的第一代留法归来者;他是怀抱艺术救国理想,培养了胡一川、王式廓、祝大年、丁天缺、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中国现代美术史上著名人物的杰出教育家;他还是推动现代油画发展尤其对中国抽象油画的早期探索具有开创性贡献的一代巨匠。

林风眠认为他“具有宏伟的创造力”,称之为“非凡的色彩画家”。他的作品是化用了中西两大文化资源的“结果”。由于对艺术的认识独具慧眼,所以他的作品既具东方文化内涵,又富含西方艺术形式的抽象美。

目前可见的吴大羽作品,大多创作于他的“巅峰十年”。其中一批具有独特审美趣味的蜡笔画,颇具返璞归真的天然美感。这些纸本蜡彩作品,几乎皆为画艺术家随手创作,虽尺幅不大,却气象万千,独具匠心——野兽主义的色彩表现,表现主义意味的笔触线条以及超现实主义意味的画面空间结构,是他对心灵感应的自然流露,是对于瞬间感受的捕捉,是无法再现的艺术。

 

赵无极 无题 纸本水彩36.5×51cm 2005

 

赵无极(Zao wou-ki,1921—2013)华裔法国画家。生于中国北京。童年在江苏南通读书,并学习绘画。1935年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林风眠。1948年赴法国留学,并定居法国。在绘画创作上,以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油画的色彩技巧,参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蕴,创造了色彩变幻、笔触有力、富有韵律感和光感的新的绘画空间,被称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法兰西画廊终身画家、巴黎国立装饰艺术高等学校教授,获法国骑士勋章。曾在世界各地举办160余次个人画展。2013年4月9日,赵无极因病医治无效在瑞士沃州逝世,享年92岁。

赵无极晚年已没有画油画, 他只画了很少量的水彩画。这些水彩作品作品彰显出画家精湛的控制技巧和大气淋漓的流动空间。

 

朱铭 人间系列—裙的故事 铜雕上色 45.2×67.6×68.6cm 2006

 

朱铭,1938年出生于台湾苗栗县,本名朱川泰。15岁初从李金川师傅学习传统庙宇的雕刻与绘画,30岁拜入台湾雕塑界大师杨英风门下,朱铭融合传统木雕与现代雕塑的精神,逐渐发展出超越两者的独特风格。1976年于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首次个展,创作了“同心协力”等以台湾乡土为题材且又富含生命力的木雕作品,当时正值台湾文化主体性的议题沸扬之时,因此受到了艺文界热烈的迴响。其后,朱铭融合文化精神与太极招式的“太极系列”作品,更确立了朱铭在雕塑界的地位。以个体或群体为题材来表现人间百态的“人间系列”,则展现了高度的调和性,以及多元利用陶土、海绵、铜、不鏽钢、保利龙等新媒材的尝试与挑战。

他的创作不仅简练明快、而且善于发挥各种材质的特性,不仅具有很强的现代感,而且继承了中国传统雕刻的精髓,创造出一种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建筑大师贝律铭及设计大师陈幼坚,均对其作品推崇备至。

 

王劼音 江村 布面丙烯 50x70cm 2013

 

    王劼音,1941年生于上海,1966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6赴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及维也纳美术学院进修,现工作及生活于上海。

王劼音先生的绘画美学,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式绘画在当代的意义,他的作品淋漓尽致地实现了传统山水画的当代性转化,其传统的意境和西方形式的构成都转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其作品中流露出的水墨性原理以当代面貌呈现。在抽象的构图与自然的烟云之间,在古雅的图像记忆与草写的模糊之间,在即兴偶发与高贵典致之间,在散逸的游戏与格韵的建构之间,在意味的沧桑感与孩童的拙稚之间,形成了古拙又苍辣的生命意境。王劼音以其超然的方式游刃于版画、油画、水墨等多种语言方式之间,对中国传统文人绘画的语言谱系进行解构和转化,其作品既具有传统的审美风范,更具有现代主义者的新生锐气,其创作因此被称为「中国『生拙』美学的当代复苏」。

其绘画作品享誉国际艺坛,并被世界各地的美术馆收藏,包括法国GRAVELLINES 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美国加州USC 亚太艺术博物馆、美国波特兰艺术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龙美术馆等。

 

 

仇德树 裂变51 宣纸、水质丙烯色、画布、板框 100×220cm 2008-2010

 

仇德树,1948生于上海。1979年发起并组织“草草画社”,提倡“独立精神,独特技法,独创风格”。1982年发现、确认“裂变”为艺术语言和哲学基础。

 

我从撕裂宣纸开始,创造了裂变的艺术语言。作品表达了大自然的壮美与力量。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伤裂与恐惧。

——仇德树

在现代水墨中,仇德树的作品是极具挑战性的。这种挑战性一是指他对于媒体的变革,即他不仅彻底地抛开了水与墨本身,而且将本作为形象载体的物理性的宣纸转换为载体语言,二是指他的绘画没有一般意义上的笔触,因此也就不存在传统价值的笔墨意蕴。但仇德树更本质地表达了生命本源的裂变和人性升华的人类主题,而这个永恒的主题又是如此表里如一地和他创造性的语言,技艺融为一体——宣纸的裂痕,宣纸有如笔触的打磨、宣纸丰富的变幻的叠层,都被他巧妙的转换成对宇宙的哲思、对生命的拷问和对人生的探寻。只有思想的需求,才会推动语言的变革;而语言的转换才标志着艺术的发展。

——尚 辉

 

朱塞佩·拉·贝鲁纳 时间的记忆 石蜡剥离铸铜 70x70x35cm 1995

 

朱塞佩·拉·贝鲁纳(Giuseppe La Bruna),1953年生于蒙雷阿莱,著名雕塑家,现任威尼斯美术学院院长。1976年毕业于意大利巴勒莫美术学院。擅长铜雕、木雕和大理石雕刻。自1976年起,数十次在意大利国内外参加各级各类艺术展、雕塑展、个展等等,并频繁受邀参加世界各地国际艺术论坛、文化交流活动。是意大利知名艺术家,并拥有近40年的艺术教育经验。先后执教于意大利巴勒莫美术学院、卡拉拉美术学院(以雕塑著称)和威尼斯美术学院。

       雕塑从来都是艺术家为协调空间与时间而发起的挑战。在此意义上,La Bruna通过对大理石、木和铜的雕刻打磨,充分实践着他的丰富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从这些材料中发掘其灵魂,同时为公众提供了动态的观赏视野,加强其对作品灵魂的理解。而这样的方式,正是深入雕塑历史中心的途径。La Bruna大胆运用谜一般的造型来不断更新这种深入方式,不断寻求平衡。这样的创作方式是艺术家内心的自然流露,只需付诸实践,然亦非易事,也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

 

徐冰 打谷场 木版画 13.2×12cm 1979-1981

 

    徐冰,1955年生于重庆,成长于北京,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其作品曾在古根海姆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纽约现代美术馆、伦敦大英博物馆等国际重要艺术机构展出。曾多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悉尼双年展等国际艺术展。曾在世界范围内举办多次个展。曾获得包括麦克阿瑟天才奖和美国国务院AlE艺术勋章等在内的诸多国际重要奖项。

徐冰被广泛认为是当今语言学和符号学方面最重要的观念艺术家之一。无论是从80年代末开始的《天书》系列和《鬼打墙》,90年代的《英文方块字》和随后的《背后的故事》,还是最近的《蜻蜓之眼》等作品,徐冰的创作基于长期大量的研究性工作,对许多议题的关注长达几十年并一直持续至今。艺术家秉承了东方文化朴素与睿智的精髓,却直面更广阔意义上的世界,其作品极具前瞻性与警惕性;同时,在其作品看似声东击西与错位的面貌之下,触及了多重社会议题与文化范畴,多层次的问题与思考在其作品中发声与相互激荡,为观众提供了多种进入与探索的通道。

 

 

蔡国强 无题No.7 火药爆破瓦片 25×23cm 2013

 

蔡国强,1957年生于福建泉州,1981-1985年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核心创意小组成员及视觉特效艺术总设计;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70年晚会焰火表演总导演。自1995年移居纽约至今,是国际艺坛上最受瞩目的中国人之一。

他的艺术表现横跨绘画、装置、录像及表演艺术等数种媒材。1986-1995年底旅居日本期间,他持续探索从家乡泉州开始的以火药创作绘画的艺术手法,逐渐推大其作品的爆破规模和形式,并建立随后著名的室外爆破计划。他以东方哲学和当代社会问题作为作品观念的根基,因地制宜,阐释和回应当地文化历史。他以艺术的力量和强悍的作品视觉漫步全球,体现在不同文化里自由往来的游牧精神。他著名的火药爆破艺术和大型装置充满活力和爆发力,超越平面,从室内空间走入社会和自然。

曾获得的重要国际奖项,包括威尼斯双年展国际金狮奖、广岛奖、福冈亚洲文化奖、美国巴尼特·纽曼基金会奖、荷兰博尼范登当代艺术奖、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奖、亚洲艺术大奖等。

 

秦风 欲望风景 卡纸、墨、丙烯 68×68cm 2018

 

秦风,1961年生于中国新疆。1985年毕业于山东工艺美院。曾客教于柏林艺术大学及中央美术学院,并创办了北京当代艺术馆,现任哈佛大学当代艺术研究员。秦风曾在柏林和欧美获得多项艺术奖项及国家艺术贡献奖。作品以“后现代水墨”而著称,是被博物馆及艺术机构收藏作品最多的当代艺术家之一。

作为一个横跨东西方文化的艺术家及学者,秦风的作品诗意般地兼容了西方表现主义哲学的浪漫和中国书写式的气韵,通过多媒介及传统与现代材质的研发与应用,从而使形式语言和表现语言更具东西文化品格的兼容,给人清新的个人语境和风格。他的作品既具有东西方传统文脉的渊博与融合,又富含东方哲学式抽象表现。

曾获全国美展创作奖、柏林市政府奖、波士顿国际艺文奖、道格拉斯基金会新世纪奖& 国家贡献奖等若干奖项。

 

岳敏君 荷叶皴— 94cmx200cm 布面油画 2011

 

岳敏君,1962年生于黑龙江省大庆市,1989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1990年-至今独立艺术家。现工作居住于北京。曾多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并在海外多次举办个人作品展。他的作品被法国弗朗索瓦·密特朗文化中心、法国国家当代美术馆、旧金山当代艺术博物馆等艺术馆收藏,得到了学术评论界和诸多著名策展人的肯定,同时也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媒体的关注。

 

迷宫系列的原形来自于传统文化,也来自于艺术与文化中的很多记忆。关于我所用的非正规方形的取景,是在创作过程中感知到的。规矩的方形运用最多的是西方人,中国人也用长方,但为了不显呆板多会装裱各种棂子来分割和破坏这种极为理性的形体。这其中体现出在观看视角上,中国与西方的不同,中国人更喜欢透过一个自然的形态去观看,总是带着自然形态的意味。

这个“迷”不是对表面某种现象的迷,而是对行为举止、文化成因等多方面的一种疑惑。在《笑脸》之后,我开始追问是什么造成我们这样的行为,为什么会这样理解事物?我认为这跟文化有关,是整个文化的成因等多方面因素造成了我们的迷茫。就像一个不知所措的人,需要借助外力的方式才能让我们警醒。

——岳敏君 

 

方力钧 2014 陶瓷 45x46x22cm 2014

 

方力钧1963年生于河北邯郸,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进入圆明园艺术村,开始职业艺术家生涯。他是中国后89新艺术潮流最重要的代表,与王广义、张晓刚、岳敏君并称为“中国当代艺术F4”。

方力钧至今已在东西方的重要美术馆举办过将近40次个展,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圣保利双年展等重要的活动;作品被纽约现代美术馆、蓬比杜国家艺术中心、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三藩市现代美术馆、路德维希·科布伦茨美术馆、CP基金会、福冈亚洲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民生现代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以及其他重要收藏机构和个人收藏。因为艺术领域里的杰出影响力,方力钧被国内二十余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可避免的走向毁灭,只是时间快慢而已……

陶瓷本来是非常程式化的一种材料,我特别好奇它能不能跟我们的现实感受直接联系起来,让人从这里边体会到这种东西?做那种尝试的时候我发现我的运气比较好,很顺利,它呈现出了我想要的一些东西,在我做的时候,我写了几个要点关键词,第一个是空;第二个是薄;第三个是透;第四个是漏;第五个是脆弱;第六个是精美。创作之前,我在纸上写上说这几个指标必须要达到,否则就是不成功的。后来几乎是立刻就达到了这样的要求,而且它还出现了非常多的、更微妙的、对人的心理更直接的一些语言特性。

——方力钧 

 

季大纯 出口 布面综合材料110×110cm 2007

 

季大纯,1968年生于江苏,199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职业艺术家。2015年,季大纯与徐冰、邱志杰、曹斐一同受邀参加被誉为“世界三大艺术展”之首的威尼斯双年展“主题馆”展览。并在2016年被《国家美术》杂志评选为第七届全球华人金星奖年度中坚力量奖。季大纯是1970年前后出生那一代的代表性画家之一,获得了学术与市场的双重认同。他以鲜明的个人风格而广受瞩目。他的画风机智幽默、意境空灵宁静,富有浪漫的诗意与禅意。尤其是他对架上绘画的选择与坚持,在装置、影像、图片及多媒体手段曰趋流行的环境下,更凸显其特有的表现魅力与深刻意义。

 

王绍强 叠纪 纸本水墨 96cm×178cm 2019.9

 

王绍强,号后山。1970年生于广东汕头。现为广东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和澳门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

王绍强专注于东方哲学思想与自然观的深入研究,关注中华传统文脉的当代转换,不断在观念与方法论层面寻找突破。基于对中西方艺术发展的理解,对当下艺术生态的观察,致力于古今中西共通的他将当代思维方式与创作视野介入传统文化情境的重构中。对中国水墨、纸本材料的尊重与谙熟让他将个体情怀投入艺术创作,从而形成独到的视觉逻辑、当代视野及美学观念。

 

王绍强以人温暖地理志为中心的水墨实验则更多延续中国传统绘画“山水即道”的文派,借助水墨的灵性,以复叠、移置、互渗、交融的多种技法实验尝试创造贯通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条线索的生态气象,在直觉与情感的表达中“见微知著”,以接近那最高存在的“道”。

——皮道坚

 

童雁汝南 1506262·Hristione Gericke Oil painting 41cm×33cm 2015

 

童雁汝南,复旦大学、意大利威尼斯美术学院客座教授。20年如一日修行式、面对面的肖像艺术创作,来阐述中国山水精神和老庄的天地观。反思飞驰在单行道上的人造虚拟时代。数位国家元首、百位美术馆馆长等世界名人为其做模特,在世界独树一帜。

在意大利威尼斯奎里斯坦帕利亚基金会博物馆、米兰艺术与科技博物馆、德国哈根国立欧斯特豪斯美术馆举办十多次个展,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等百次联展;作品被莫斯科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基金、中国美术馆等收藏;获国家贡献奖、艺术成就奖、国家艺术基金、希腊米诺斯国王奖、瑞士洛迦诺金杯奖。

杭州G20 、厦门金砖、上海进博会主会场艺术总监。曾策划数十项展览,顾问数十亿收藏基金。整体反思人类进程、追溯中国文化的源头及活化艺术呈现方式。

 

 

 


无用空间 | Useless Space

 

无用空间,正探究中国文化源头的世界意义及当代活化的方式,打通国际美术馆、画廊、金融、地产等产业链的环节,致力于做国际标杆性的艺术机构。

2018 年至今,举办了“日月光华”威尼斯奎里尼斯坦帕利亚基金会博物馆展,谷文达、徐冰、杨诘苍、隋建国、丁乙、 展望等参展;“时间的形状”,莫兰迪、贾科梅蒂、黄宾虹、方力钧、童雁汝南等参展;威尼斯美院院长朱塞佩·拉贝鲁纳个展;“书道”,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井上有一、谷文达、徐冰等参展;“风景与山水”,塞尚、马尔凯、郁特里罗、黄宾虹、王劼音、岳敏君、张恩利等参展;“第六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鲁奥、莫兰迪、帕斯金、朱德群、赵无极、蔡国强等参展;珂勒惠支个展。

空间收藏有塞尚、珂勒惠支、勃纳尓、马蒂斯、鲁奥、德朗、毕加索、莫兰迪、贾科梅蒂、巴尔蒂斯、井上有一、塔皮埃斯、奥尔巴赫及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林风眠、朱德群、赵无极等百件作品。有世界千余位艺术家资源;参与重要艺博会;与世界重要美术馆、博物馆合作展览;代理艺术家参加全球重要美术博物馆项目与收藏、威尼斯双年展等;曾担任杭州G20、厦门金砖、进博会主会场等国家艺术项目的艺术顾问;与众国际酒店和重要公共空间合作公共艺术项目;管理数十亿收藏基金。

 

 


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 | ART021

 

 

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创立于2013年,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展项目,博览会汇集了来自全球顶级画廊与机构,力图构筑一个专业的平台给画主,艺术家,收藏家,赞助人,美术馆负责人进行交流,分享最新当代艺术动向与想法。ART021以精选品质,专业水准,本地资源,国际视野为其创办宗旨。

 

2020/11/06
收藏